在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明亮的汽车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内,弥漫着工业实践特有的专_x0008_注氛围和科技感。作为吉利产业学院的教学区,这里展现了现代化汽车制造的完整流程。
“汽车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由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汽车制造四大工艺板块构成,装配工位的工具配置及工艺流程,均按照真实的吉利汽车制造流水线1:1精心打造。”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杨正荣介绍。
在自动化控制教学点前,焊接与喷涂机器人正舞动机械臂。指示灯精准亮起,每一个闪烁的光点都对应着焊点或喷涂点位。迭加上虚拟的车身背景,共同构建出一个沉浸感极强的混合现实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得以直观体验前沿技术带来的高效学习。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汽车实训中心
这种对前沿技术的沉浸式学习,正是贵州职业教育拥抱数字化的一个缩影。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而数字技术正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梯。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正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教育形式、人才培养上向数字化转型,为实现更优质的教育提供强大动力。
数字赋能的实践正遍地开花。近年来,贵州工商职院与华为等龙头公司共建华为滨颁罢学院,合作开设订单班,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实战经验的实用型大数据人才。引入华为滨颁罢全技术领域认证,并结合华为产教融合云平台中实时更新的华为大数据和云计算课程、实验、项目实训、公司案例等资源完成项目式教学,实现人才定制培养和高质量输出。
“学校引进公司真实的项目案例,让学生达到真实战、真操作。”贵工商职院大数据学院大数据系主任钟兴钢说,将公司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界限,实现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
同样的深度融合也发生在生产一线。走进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的东佑电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智能制造实训生产线上,先进的自动取料机械臂和础骋痴车等智能系统正在运作,学生们熟练地将主板、颁笔鲍、内存等核心部件安装在机壳内,完成电脑的初步组装。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在智能制造实训生产线上学习
“上午刚在隔壁的智慧教室上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理论课程,下午直接在电脑生产线上操作组装。”学校大数据专_x0008_业学生徐迅在新实训室打造的教育新场景下“学中做,做中学”,不仅学习了前沿技术,还能在生产线中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徐迅所说的新实训室,是去年9月贵州省东佑电子有限公司(简称“东佑电子”)与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携手打造集智慧教学与智能制造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工厂搬进学校,课堂设在车间。在这个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教学实训基地,包含科技展厅、智慧教室、实训教室、智能生产线及智慧机房五大核心区域,通过构建“叁天在学校、两天在工厂”或“上午在教室、下午在车间”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全面推动教学、科研、实训、实习、就业全链条的深度融合。
在数字化驱动下,这种产教融合正逐步构建起全新的校企合作范式。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依托集团化产业办学优势,围绕“计算机”“电子信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区块链”以及“数字技术应用”等专_x0008_业和专_x0008_业群建设,设置数字技术学院(杭州雪子数据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数字艺术与体育学院等7个二级教学单位,配套建设了40余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数字技术学院大数据体验中心
“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打造产学研中心,将人才培养与公司培育做成贯通式,为铜仁、贵州乃至全国的大数据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贡献一份力量。”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数字技术学院副院长程智颖说。
在省级层面,数字化支撑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近年来,贵州省教育厅扎实推动数字赋能职业教育发展,不断创新贵州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与保障。目前,贵州省职业教育智慧云平台,汇聚近2万条课程资源、2万余家实习公司及200多个智慧校园应用;9所院校入选教育部公布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名单;在数字教育国际合作方面,已汇聚国内外课程资源467门,上线虚拟实验项目超10项。
从沉浸式的实训中心到真实的生产线课堂,从订单式人才培养到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构建,数字技术正为贵州职业教育注入新动能,有力推动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