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频app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正文

推动新质生产力“入海”,海洋类职业教育如何发力?

作者:王霖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   发布日期:2025-04-23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海洋类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入海”,将人才培养与现代海洋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联动、相互促进。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2025年开春,福建晒出海洋经济成绩单,海洋生产总值和水产物总产量、水产物出口额、人均水产物占有量等多项关键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经济前景广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福建作为海洋经济大省,锚定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正在积极培育和发展“蓝色新质生产力”。这为海洋类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新的机遇。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于1920年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是我国最早培养水产航海技术人才的摇篮之一。2000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学校题词“春风化雨 桃李满园”,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寄予厚望。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光明与本刊对话时表示,学校秉承“开拓海洋、力挽海权”的创校初衷,坚持“服务海洋、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开放融合,着力为海洋强国、福建海洋强省和厦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

坚持“蓝色”本色

构建“大海洋”特色专业体系

2024年12月,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洋工程学院揭牌,服务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近海海岸工程建设运维等领域新模式、新业态的新专业亮相,将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海洋工程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在积极响应产业转型升级、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个缩影。”刘光明介绍,目前该学院开设的叁个专业各有侧重,其中,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专业紧密契合港口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步伐,是福建省高职院校唯一开设的专业;智能产物开发与应用专业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聚焦海洋智能设备研发,促进海洋智能产物在海洋监测、渔业养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专业则瞄准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与海洋资源开发前沿,填补区域相关产业人才空白。

为进一步构建“大海洋”特色专业体系,学校始终坚持“蓝色”本色,精准对接区域现代海洋产业结构,做强海洋传统优势专业,目前已设有水产养殖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文化旅游等七大海洋特色专业群,并做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交叉打造了“海洋+”“数字+”“生态+”等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任务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学校一方面积极打造海洋职教人才高地,组建了一支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全国优秀教师为代表,融合涉海高新公司、科研院所“双聘”专业技术人员的优质师资队伍,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服务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将人才培养与现代海洋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校企共同开展产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研制等,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方法纳入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联动、相互促进。

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海洋职教人才

现代学徒制、协同创新班、产业精英班、“2+0.5+0.5”定向培养……近年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政、校、行、企、所多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紧跟行业技术更新迭代趋势,在培养过程中依托真实的研发、生产项目,引入产业前沿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工具,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海洋职教人才。

刘光明表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聚焦海洋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校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深化校地合作。与福建省内多个沿海县、区政府及厦门港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人才培养、技术服务、项目建设等方向进行精准对接。二是深化校校合作。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开展共建合作,在海洋高等教育方面形成错位互补、协同共进。叁是深化校行合作。牵头搭建福建省海洋职业教育集团、福建省海洋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翔安区校企合作联盟,发起组建全国现代水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调动多方资源加快培养行业高素质人才。四是深化校企合作。积极融入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港区等园区建设,与弘信电子、澳汤水族、五缘游艇等公司共建多个产业学院,与吉林省工艺美术集团共建世界船模文化展览馆,已开展综合性校企合作项目30余个。五是深化校所合作。学校与自然资源部第叁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科考安全综合技能培训基地、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与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共建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厦门科研基地等。其中,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累计为70余家公司、高校提供近200项技术研发和转化服务;与自然资源部第叁研究所联合探索实践“叁创型”蓝色工匠培养模式,已跨专业开设7届“海洋生物技术协同创新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船模大师工作室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近年来,福建多措并举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新路。刘光明表示:“学校充分用好政策,大力发挥区位优势和海洋特色办学优势,在引进台师、招收台生、服务台企、联系台校等方面,积极推进闽台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其中,在服务台企方面,从2015年起,学校与友达光电、冠捷显示、宸鸿科技等在厦台企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方式,将台资公司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引入教育教学,已精准输送上千名专门人才,受到台企的高度赞扬。

讲好中国丝路故事

深化国际航运渔业交流合作

2024年7月,两名来自非洲贝宁的青年顺利领取由厦门海事局签发的船员证书并前往“鼓浪屿”号邮轮就业,标志着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全国首期“一带一路”国家国际邮轮外籍船员培训、考试、取证及就业工作圆满完成,开辟了外国籍船员在中国参加海事培训考试并取得技能证书的先河。

刘光明介绍,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开展教育和技术服务,持续挖掘国际合作新动能、新路径,统筹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篇文章。

在“走出去”方面,目前,学校在非洲的贝宁共和国建设贝宁海丝学院,联合马来西亚澳鑫集团建设马来西亚现代渔业海丝学院,联合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毛里塔尼亚共建中国水产技术非洲教育培训中心;携手“走出去”公司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服务中资公司海外发展,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同时,学校作为首批厦门金砖新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智慧渔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项目被纳入“金砖+”国家培训课程,已面向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海洋领域技术人员开办培训班;向坦桑尼亚输出的“水产养殖技术员”职业标准、教学标准已获得该国职业教育委员会认证。

与马来西亚澳鑫集团携手打造“现代渔业海丝学院”

在“引进来”方面,作为福建省首批招收学历来华留学生的高职院校,学校从2018年起招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至今已累计招生34人。学校还主办、承办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与海洋工程、清洁和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学者来校交流,20余国政府官员来校考察研习,积极开展涉海领域国际学术交流对话。

当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正全力创建全国首个海洋职业大学。刘光明表示,这既是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海上福建”建设及打造部省共建厦门职教高地标志性成果的重要举措,又对优化区域高等教育格局,填补福建没有专门“海洋大学”的空白具有积极意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学校全力提升办学层次的攻坚冲刺之年,学校将把创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力争为中国式现代化‘蓝色’篇章注入新动能、做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锄丑补辞辩)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麻豆视频app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